《医学正传》,综合性医书,又名《医学正宗》,8卷。明虞抟(天民)撰于正德十年(1515年)。书前列“医学或问”50条,阐发前人“言不尽意之义“。其学以朱震亨为宗,而参以张机、孙思邈、李杲诸家之说,各选其方之精粹者,次于丹溪要语之后。并参以虞氏家传经验、临床体会及学术见解,对经典著作以及前辈医学家许多论点做了纵横评述。介绍了伤寒、温病、内科杂病、妇、儿等73种病证,收集了1000余方,对每一病证分列“论、脉证、方治”,或附医案。虞氏对咒禁,巫术,以运气推算病期、病证和治法等均持批判态度。
虞氏继承祖父医业,私淑丹溪之遗风,经40年对《素问》、《难经》等古医籍之钻研,参考历代医家所述,并结合本人临床经验,于正德乙亥(1515)编撰成《医学正传》。其学以朱震亨为宗,而参以张机、孙思邈、李杲诸家之说。据其自序载:“目之曰《医学正传》,将使后学知所适从,而不蹈偏门以杀人,盖亦端本求源之意耳。”
虞抟(1438~1517),字天民,浙江义乌花溪人,故自号花溪恒德老人。其祖辈数代业医,虞氏中年后以医名著称,据自述系得自“祖父口传心授”。其曾叔祖诚斋“与丹溪生同世,居同乡,于是获沾亲炙之化,亦以其术鸣于世”。
虞氏对朱丹溪之医学思想与经验很推崇,说“《格致余论》、《局方发挥》等编,皆所以折衷前哲,尤足以救偏门之弊,伟然百世之宗师也”。他对朱丹溪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点加以发挥,说“夫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者,……非直指气为阳而血为阴也,经日:‘阳中有阴,阴中亦有阳’。正所谓独阳不生,独阴不长是也”。但虞氏也并非唯丹溪之说为是,指出“丹溪之书,不过发前人所未发,补前人所未备耳!若不参以诸贤所著而互合为一,岂医道之大成哉!”可见他很注意吸收历代医家之长,而且即使在他年逾古稀之时,还怀着“将欲采历代名医经验,总成一书,名为古今诸贤医案”的计划,但终因年老而未实现。
虞氏将自己学习古代经典医籍与各家学说的心得,结合自己的见解与医疗经验,于正德十年(1515)撰成《医学正传》八卷,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书中所载对小儿便秘的香油灌肠术,是很有价值的创造。他针对一例便秘25天,各种通便措施均无效者,创用“口含香油以小竹筒一个套入肛门,以香油吹入肛内,过半时许,病者自云其油入肠内如蚯蚓渐渐上行,再过片时许,下黑粪一二升,困睡而安。”
除《医学正传》外,虞氏还撰有《方脉发蒙》、《半斋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