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浮当吐
凡治痰,用利药过多,致脾气下虚,则痰反易生多
湿痰用苍术
老痰∶海石、半夏、栝蒌子、香附、五倍子
热痰用青黛、黄连
食积痰∶神曲、麦 、山楂子
吐法中就有发散之义也。痰在肠胃间者,可下而愈。痰在经络中者,非吐不可出
膈上之痰,必用吐之,泻亦不能去也
气实痰热结在上者,则吐。吐难得出,或成块,或吐咯不出,气滞兼郁者,此则难治矣
胶固者,必用吐之
吐法兼用牙茶、齑水、姜汁、醋少许,栝蒌散少许,加防风、桔梗,皆升动其气,便吐也
吐法∶用附子尖 桔梗芦 人参芦 瓜蒂 砒(不甚用) 藜芦 艾叶 末茶
但药但汤,皆可吐。上药,此皆自吐,不用手探
吐法∶先以布搭膊勒腰,于不通风处行此法
服后,以鹅翎探吐。凡用鹅翎,须以桐油浸,却以皂角水洗去肥,晒干用之。萝卜子半升擂和,以浆水一碗,滤去粗,入少油与蜜,旋至半温
先吃虾,后饮汁,以翎勾引吐,必须紧勒肚腹。又法∶用虾带壳半斤,入酱、葱、姜等料物煮汁
二陈汤一身之痰都能管。如在下,加下引药;如在上,加上引药
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也。问其平日好食何物,吐下后用药
痰挟瘀血,遂成窠囊。许学士用苍术治痰饮成窠囊一边,行极效
痰之清者属寒,用二陈汤之类
或用半夏之属。虚甚者,宜加竹沥。内伤挟痰,必用人参、黄 、白术之属,多用姜汁传送
痰热者多挟风,外证为多
湿者多软,如身倦而重之类。热者清之;食积者必用攻之;兼气虚者,用补气药补之
白术、黄芩、石膏之类。因火盛逆上者,治火为先。中气不足,则加人参、白术。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
脾虚者,清中气。二陈加白术之类,兼用提药
若攻之尽,则虚矣。中焦有痰与食积,胃气赖其所养,卒不便虚
眩晕嘈杂,乃火动其痰。用二陈汤加栀子芩连类
热多者,加青黛。噫气吞酸,此系食郁有热,火气上动。以黄芩为君,南星、半夏为臣,橘红佐之
痰在胁下,非白芥子不能达
痰在皮里膜外者,非姜汁、竹沥不可达
痰在四肢,非竹沥不开。风痰亦服竹沥,又能养血。痰在膈间,使人颠狂健忘,宜用竹沥
痰结核在咽喉,燥不能出,入化痰药加软坚咸药
杏仁 海石 桔梗 连翘 栝蒌仁
噙化之。少佐朴硝,以姜汁、蜜、调丸
海粉即海石。可入丸子、末子,不可入煎药。热痰能降,湿痰能燥,结痰能软,顽痰能消
黄芩治热痰,假以降其热也
竹沥滑痰,非姜汁不能行经络也
五倍子能治老痰。枳实泻痰,能冲墙壁
食积痰实者,用之不宜多。小胃丹治膈上痰,热风痰,湿痰,肩膊诸痛,然能损胃气
青礞石丸去湿痰,重在风化硝
润下丸降痰最妙
一方,不去白) 甘草(一两,炙)。陈皮(半斤,去白,以水化盐半两,拌陈皮,令得所煮,候干,炒燥
每服三十五丸,温水下。上为末,蒸饼丸,绿豆大
粥丸。姜汤下三十丸。油炒半夏,大治湿痰,又治喘,止心痛
痰方∶
加栝蒌仁、青黛作丸子,治热痰。黄芩(空心) 香附 半夏(姜制) 贝母 以上治湿痰
中和丸治湿痰气热
苍术 黄芩 香附 半夏 各等分,为末,粥丸
燥湿痰方,亦治白浊因痰者
南星(一两) 半夏(一两) 蛤粉(二两) 青黛(为衣)
上为末,神曲糊丸
痰嗽方∶
)。黄芩(一两半,酒浸洗) 滑石(半两) 贝母(一两) 南星(一两) 风化硝(二钱半) 白芥子(半两,去壳
上为末,汤浸,蒸饼为丸
导痰汤∶
半夏(四两) 南星 橘皮 枳壳 赤茯苓(一两) 甘草(半两)
用生姜煎服之
千缗汤
半夏(七枚泡制四片破之) 皂角(一寸二分去皮炙) 甘草(一寸炙) 生姜(如指大) 煎服之,治喘
治痰方
南星 半夏 滑石 轻粉(各三钱) 巴豆(三十粒)
每服五十丸。上用皂角仁浸浓汁,丸如梧桐子大
黄连化痰丸
黄连(一两) 陈皮(五钱) 吴茱萸(一钱,酒浸) 半夏(一两五钱)
每服百丸,姜汤送下。上为末,入桃仁二十四个,研如泥,和匀,神曲糊丸,如绿豆大
消痰方
益元散(七钱) 吴茱萸(三钱)
治郁痰方
白僵蚕 杏仁 栝蒌 诃子 贝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