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中医书籍中药书籍中医药方中成药品中草药材中药知识疾病知识疾病大全学习笔记中医中药网
医药论

寒郁面赤

。赤而为热,人所易知。 《金匮直解》云:心主南方,属火而色赤。有寒郁而赤者,《经》云:太阳司天,寒淫所胜,民病面赤,治以热剂

。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 《伤寒论》云: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不得越,当解之、熏之

。然亦不难辨也。当以麻黄汤发之。久之从阳而化,身热面亦热矣。当此际,须静候缓治,勿妄投剂。若发汗不彻而躁烦,桂枝加葛根。虚证面赤,必久病方见,不若实证一起便见也。始郁面赤,身未热时,宜细审脉证,勿误作虚治。 慎庵按:此乃感寒邪重,初郁在表,而先见面赤,按之必冷,以寒邪外束,卫阳亦郁,未能即热故也。有如隆冬冲风而行,面如刀划,初入室时,按其而冷似冰,此即阳为寒郁之征也,稍定阳和一转,面反发热,同一理也

。 上热下寒,面赤而光;下热上寒,面赤而郁(晦滞也)

。 慎庵按:《医通》云:热发于上,阳中之阳邪也;热发于下,阴中之阳邪也。若杂证上热下寒,既济汤;兼大便秘,既济解毒汤;火不归源,八味丸;上寒下热,五苓散送滋肾丸;虚阳下陷者,加减八味丸。寒起于上,阳中之阴子豉汤,吐以升之,阴气上争,心腹满者死;阴乘阳者,腰以上至头热,腰以下寒,桂苓丸,利以导之,阳气上争,得汗者生

。 里寒外热,面戴阳

。殊不知元气虚弱,是无根虚火泛上,名曰戴阳症,以益元汤治之(益元汤中用黄连、知母,尚有可商)。 陶节庵曰:有患身热,头疼全无,不烦,便作燥闷,面赤,饮水不得入口,庸医不识,呼为热证,而用凉药,误死者多矣

。《经》云:辛甘发散为阳。予常用逍遥散以代之,累效。邪随药散,正亦无伤,岂不两得。因论前方用药之义,故附见于此,并质宇内高贤。再按:以上数方内,皆用 、朮,然宜生用,不必制炒。或问其义何居?曰:观诸家本草, 、朮皆云有汗能止,无汗能发。先哲有云:虚人感冒不任发散者,用补中益气汤,加羌活、防风,治之无误。二药味兼辛甘,生用亦能助阳升散,然终是甘胜于辛,其力以解肤腠之虚邪。不知者,以为既能止,又何能发?殊不知生宣熟补,此用药之准则,又何疑焉。戴阳者,谓阳气寒黄建中东加丹皮,或玉屏风散合桂枝汤、参苏饮等方,审证轻重选用。此辅正驱邪之正法,前人言养正邪自除,正指此等证候而言,未可概执此言,以泛治他证也。陈月坡曰:环目鼻而青,而两颊微红者,外畏寒内有热,筋骨酸疼也,肌肉之内,火邪抽掣而疼也。 慎庵按:有一等禀赋阴虚,兼之酒色过度,平居或遇微劳,或行走急速,或饮食过热,面即发赤戴阳。若专用发表之剂,罔顾元气之虚,邪气虽去表,自有三阳表证可察,随经用药解散,不必顾虑其虚,又未可与此例同日而语也。《素问?刺热篇》曰:肝热病,左颊先赤;肺热病,右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肾热病者,两颐先赤

。 又曰:炎暑令行,浓被盖卧,而微红汗出,口不渴者,虚寒为本,而热为假象也

。赤为火炎之色,祗虑津枯血竭,亦无虚寒之患。大抵火形之人,从未有肥盛多湿者,即有痰嗽,亦燥气耳。 张路玉曰:赤属心,主三焦,深赤色坚,素禀多火也。赤而 坚,营血之充;微赤而鲜,气盛有火;赤而索泽,血虚火旺

午 。 又曰:面赤多热,而有表里虚实之殊

。 《脉鉴》云:两颧时赤,虚火上炎,骨蒸劳瘵,鬼疰传尸,阴火炎颊,赤如桃花,名桃花疰

。 此条劳瘵证中,方有此候,证在不治

。 乔岳云:心经绝者,虚阳上发,面赤如脂,不久居也

。与上戴阳症不同,戴阳面赤犹可治也。 王叔和云:面赤如妆不久居,脂与妆同一训义,久病虚劳将坏之候,不治

) 。(此指暴病者而言。 《经》云:赤见两颧,大如拇指,病虽小愈,必将卒死

。 肺病见赤,心火刑金,证为难治

。 准头印堂,有赤气,枯夭者死,明润者生

。 赤而黄,赤而青,为相生则吉;赤而黑,为相克则凶

<<四诊抉微>>•林之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