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九条方无
半。不也。隙地也。无可攻者。岂不悖哉。不表不里者。里实则可下。上实则可吐。隙无实可言。一则界限也。自此而终始。而其合并之病。无可攻之道也。故表里分先后。无治最有关系。不择地而可施。少阳主半表半里。夫以表实则可汗。所以本篇条目少。故汗下吐皆无其法。然则隙地反当要冲。谓小柴胡汤为通行套药。又皆已杂出于太阳阳明篇中
口苦。咽干。目眩也。(一)少阳之病
少。苦。咽。眩。去声。上肝。口苦。咽干。下皆同。灵枢曰。故又曰。贯心以上。胆之味也。胆之使也。少阳属木。所以然也。足少阳之正。热聚于胆也。之下当有为字。少阳者胆经也。其脉起于目锐。挟咽出颐颔中。是动则病口苦。木生火而主风。目旋转而昏晕也。风火扇摇而燔灼
目赤。不可吐下。两耳无所闻。胸中满而烦者。吐下则悸而惊。(二)少阳中风
贯膈。下耳后。肝主目。目赤者。少阳之脉。上抵头角。出走耳前。胆为之合。耳无闻者。首句以攒名。胸满而烦者。揭总举大纲言。其支者下胸中。风为阳而主气。风塞则气塞也。风热则气昏也。风郁则膈热也。少阳本无吐下法。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三阴篇中如此云云者皆然
血虚则心虚。怔忡而惊也。吐下复伤其经。则血愈少而虚。所以神识昏乱。其经又多气少血
头痛。发热者。属少阳。此属胃。胃和则愈。发汗则谵语。少阳不可发汗。(三)伤寒脉弦细
胃不和。则烦而悸
胃和。不和。谵语者。言实也。风主气。寒主血。故禁汗。少阳属木。故其脉弦。故禁吐下。此以寒言。以未至实言。细则欲入里也。故心荒而乱也。然上条以风言。对举以示教也。夺其血液而胃干
胁下硬满。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转入少阳者。干呕不能食。与小柴胡汤。(四)本太阳病不解
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其直者。少阳之脉。从缺盆下腋。其支者下胸中
循胸。过季胁。往来寒热。浮紧为弦。故病则硬满。呕不能食也。见太阳上编。方见太阳上。沉紧者得之寒因也
下。发汗。温针。谵语。若已吐。柴胡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此承上文。复以乱治不对。而致变剧者言。以法即随证之互词。与太阳上编第五十二条意同
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五)三阳合病
寐属阴。太阳脉浮。阳明脉大。少阳少血。故盗出也。但欲眠睡者。热聚于胆也。故曰三阳合病。目合则汗出者。虚则不与阳和。关上乃少阳之部位
不呕。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六)伤寒三日。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能食。不呕。阳以表言。阴以里言。阴不受邪可知也。真阳胜而表邪散也。里气和而胃气回也
欲已也。少阳脉小者。(七)伤寒三日
小。已。愈也。谓不弦也
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八)少阳病
寅卯辰。岂不谬哉。邪虽不胜正。道固如此也。外道而言意。少阳木王之时也。解必在乎得其时
无大热。此为阴去。入阳故也。其人燥烦者。(九)伤寒六七日
去。往也。传阳明。转少阳。阳去入阴。乃风寒之病。通章之大义。斯道之自然。所以外无大热。而内则燥烦也。愚按太阳中伤。入自表而渐里。言表邪往而入于里。读者最宜精思熟玩。仲景吃紧为人之要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