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中医书籍中药书籍中医药方中成药品中草药材中药知识疾病知识疾病大全学习笔记中医中药网
医药论

吴茱萸汤方第七十九

去滓。日三服。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吴茱萸(一升洗味辛热)人参(三两味甘温)生姜(六两切味辛温)大枣(十二枚擘味甘温)上四味

内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人参大枣之甘以缓脾。吴茱萸生姜之辛以温胃

火也。娄氏云。得汤反剧者。当用生姜黄连治之

汗出。不呕。渴者。太阳病。复恶寒。其人发热。小便数者。大便必硬。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宜五苓散。但心下痞者。如其不下者。不更衣十日。但以法救之。此以医下之也。此转属阳明也。寸缓、关浮、尺弱。病患不恶寒而渴者

太阳病。此不呕。小便数。小便数。大便硬。为邪在表。表未解也。医下之早。太阳之邪。大便硬者。虽不更衣。小便数少。少少与之。以润胃气。以法救之。如渴不止。脉阳浮阴弱。邪气渐传里。但心下痞者。如其不下者。转属阳明也。若是无满实。渴欲饮水者。传经之邪入里。里不和者必呕。十日无所苦也。大便必自出也。但审邪气所在。与五苓散是也。今寸缓关浮尺弱。邪气留于心下也。必渐不恶寒而渴。候津液还入胃中。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当与小承气汤和之。此不因吐下发汗后。则发热汗出复恶寒者

何也。张兼善云。夫不便者。乃津液不足。曰、此非结热。十日不更衣而不用攻伐

当须审慎。可下之证者。此津液不足。若有潮热谵语。然后可以攻之。其不大便而无诸下证者。勿以日数久而辄为攻下也

不然。王三阳云。经文渴字上。当有缺文也。此处五苓散难用

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脉阳微而汗出少者

邪气少。故自和。脉阳微者。汗出多者。反损正气。是汗出太过也。汗出少者为适当

阳脉实。亡津液。因发其汗。大便因硬也。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为阳绝于里

因发汗。阳脉实者。表热甚也。热乘虚蒸。津液外泄。阳绝于里。肠胃干燥。致汗出太过。大便因硬也。汗出多者亡其阳

浮为阳。芤为阴。脉浮而芤。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浮芤相搏。阴阳不谐。胃气独治。郁而生热。消烁津液。其阳为绝

浮涩相搏。大便则难。其脾为约。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麻仁丸主之。趺阳脉浮而涩

约者。趺阳者。涩为阴。脾胃之脉。诊浮为阳。知胃气强。知脾为约。俭约之约

内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与脾约丸。通肠润燥。又约束之约。下输于膀胱。今胃强脾弱。致小便数大便难。是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张卿子伤寒论>>•张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