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中医书籍中药书籍中医药方中成药品中草药材中药知识疾病知识疾病大全学习笔记中医中药网
医药论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少阳之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胆者。咽干。目眩。内经曰。故口苦。名曰胆瘅。甲乙经曰。中精之府。咽为之使。少阳之脉。起于目锐。少阳受邪。有病口苦者。足少阳胆经也。五藏取决于胆

目赤。少阳中风。不可吐下。两耳无所闻。胸中满而烦者。吐下则悸而惊

贯膈。起于目。其支者。下胸中。少阳之脉。走于耳中。少阳中风。气壅而热。胸满而烦。邪在少阳。以吐除烦。吐则伤气。故耳聋目赤。为半表半里。风伤风壅则为热

气虚者悸。以下除满。下则亡血。血虚者惊

或云。耳聋。目赤。口苦。咽干。目眩。少阳病。为中风。为伤寒。胸满而烦

王宇泰云。误吐气虚者悸。误下血虚者惊

伤寒。头痛。脉弦细。发热者。属少阳。此属胃。胃和则愈。发汗则谵语。少阳不可发汗。胃不和则烦而悸

经曰。脉细者。少阳受病。邪渐传里。为表未解。胃中干燥。三部俱弦者。虽头痛发热。以邪客少阳。则不可发汗。发汗亡津液。为半在表半在里。少阳之邪因传入胃

不下。必发谵语。胃和则愈。故烦而悸。当与调胃承气汤下之。则胃为少阳木邪干之

王宇泰云。以脉弦细。可汗不可汗。当以此为法。凡头痛俱为在表。惟此头痛为少阳者何也

脉浮。胁下满。手足温。王海藏云。用小柴胡。名三禁汤。但有其一。即为表也。腹中不和。少阳半表里。口失滋味而渴。假令头痛往来寒热。然亦须辨表里症孰多

但有其一。即为里也。或泄而不调。余皆虚热也。是病在其中矣。如无上下表里症。大小便或秘而不通

干呕。不能食。胁下硬满。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转入少阳者。与小柴胡汤。本太阳病不解

不能食。胁下硬满。往来寒热者。太阳转入少阳。是表邪入于里。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为里实。脉沉紧者。邪气入腑。而脉沉紧。未全入腑。若已经吐下。尚未可吐下。为传里虽深。外犹未解也。与小柴胡汤以和解之

发汗。温针。谵语。若已吐下。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柴胡汤证罢

坏病也。少阳之邪。若妄吐下。发汗温针。损耗津液。必发谵语。则不为逆。在表里之间。柴胡证罢者。若柴胡证不罢者。胃中干燥木邪干胃。详其因何治之逆以法救之

救坏病。助荣卫。生津液。王宇泰云。桂枝汤求之

脉浮大。上关上。三阳合病。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脉浮大。上关上。少阴病。胆热则睡。但欲眠睡。但欲眠睡。目合则汗。胆有热也。太阳之脉浮。阳明之脉大。知三阳合病。目合则无汗。知三阳合病。以阴不得有汗。关脉以候少阳之气

无大热。伤寒六七日。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表为阳。里为阴。邪在表。六七日。则外有热。外无大热。内有躁烦者。表邪传里也。邪气入里之时。故曰阳去入阴

又云。谓先烦。渐至躁也。外热曰躁。所谓烦躁者。所谓躁烦者。盖内热曰烦。故但烦不躁。谓心中郁烦也。谓气外热躁也。内热为有根之火。谓先发躁而迤逦复烦也

皆可治。皆不可治。故但躁不烦。及先烦后躁者。及先躁后烦者。外热为无根之火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里不和。伤寒四日。表邪传里。则不能食而呕。今反能食而不呕。是邪不传阴但在阳也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内经曰。小则平。大则邪至。伤寒三日。邪传少阳。脉当弦紧。今脉小者。邪气微而欲已也

从寅至辰上。少阳病欲解时

内经曰。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寅卯辰少阳木王之时

<<张卿子伤寒论>>•张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