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风袭络。脉左缓大。钱偏枯在左。血虚不萦筋骨。(肝肾虚内风动)
制首乌(四两烘) 枸杞子(去蒂二两) 归身(二两用独枝者去梢) 淮牛膝(二两蒸)明天麻(二两面煨) 三角胡麻(二两打碎水洗十次烘) 黄甘菊(三两水煎汁) 川石斛(四两水煎汁)小黑豆皮(四两煎汁)
丸极细。滚水送。早服四钱。用三汁膏加蜜
阳扰风旋乘窍。大忌风药寒凉。陈(四七) 肝血肾液内枯
炒杞子 桂圆肉 炒菊花 炙黑甘草 黄 (去心) 牡蛎
阴气久伤。血舍自空。气乘于左。口 肢麻。舌喑无声。重培其下。冀得风熄。金失血有年。议以河间法。复遭忧悲悒郁。阳挟内风大冒。足痿不耐行走。明明肝肾虚馁。阴气不主上承
熟地(四两) 牛膝(一两半) 萸肉(二两) 远志(一两半炒黑) 杞子(二两) 菊花(二两炒)五味(一两半) 川斛(二两四钱) 茯神(二两) 淡苁蓉干(一两二钱)
加蜜丸。服四钱
言謇。肝木风动。舌本络强。发散攻风。再劫真阴。倘加昏厥。将何疗治。入春地气升。细为脏阴之亏。数为营液之耗。上年夏秋病伤。更因冬暖失藏。遂令右肢偏痿。庸俗泄气降痰。渐渐神愦如寐。议用仲景复脉法。都因根蒂有亏之症。沈(四九)脉细而数。(液虚风动)复脉汤去姜桂
神耗精损。内风动跃。阴愈损伤。枯槁日甚。真气更虚。再商调理。又操持经营。为痱中之象。遂令阴不上朝。治痰攻劫温补。大暑不加变动。今夏热益加发泄。幸以育阴熄风小安。日饵生津益气勿怠。固本丸去熟地加北味
天冬 生地 人参 麦冬 五味
勿谓痰火。专以攻消。议与潜阳。乃下虚不纳。 老人厥中显然。数月来夜不得寐。是阳气不交于阴。金(六九)初起神呆遗溺
龟腹甲心 熟地炭 干苁蓉 天冬 生虎胫骨 淮牛膝 炒杞子 黄柏
上凌咽喉。升腾太过。肝为刚脏。卢嗔怒动阳。恰值春木司升。是皆痱中根萌。所谓下虚上实。多致巅顶之疾。而指节为之麻木。夫情志变蒸之热。环绕耳后清空之地。脂液无以营养四末。非柔润不能调和也。(阳升热蒸液亏)。厥阴内风乘阳明脉络之虚。阅方书无芩连苦降羌防辛散之理
鲜生地 元参心 桑叶 丹皮 羚羊角 连翘心
又生地 阿胶 牡蛎 川斛 知母
中年后。精血内虚。虚风自动。(阴中阳虚)。乃阴中之阳损伤。汪(五三)左肢麻木。膝盖中牵纵忽如针刺
淡苁蓉干(二两) 枸杞(三两) 归身(二两) 生虎骨(二两) 沙苑(二两) 巴戟天(二两) 明天麻(二两) 桑寄生(四两)
早服四钱。交冬加减。用人参丸服。精羊肉胶阿胶丸
肾窍失司。显然虚象。肝风鸱张。身肢麻木。内风暗袭。滋液熄风。凡肾液虚耗。而肾脏恶燥。精从溺管沥出。已经两耳失聪。多有痱中之累。经言肝为刚脏。温柔药涵养肝肾。钱(五八) 用力努挣
若攻风劫痰。舍本求末矣。(阴阳并虚)
熟地 枸杞 苁蓉 石菖蒲 当归 沙苑 巴戟 远志
下寒。肢麻言謇。足不能行。虚风动络。二便艰阻。凡肾虚忌燥。以辛润温药。是肝肾精血残惫。张(四九)中风以后
苁蓉 枸杞 当归 柏子仁 牛膝 巴戟 川斛 小茴
麻木 胀。已属痼疾。参苓益气。兼养血络。仅堪保久。痛自足起渐上。陈(五九)中络舌喑不言
人参 茯苓 白术 枸杞 当归 白芍 天麻 桑叶
中年劳倦。阳气不藏。内风动越。令人麻痹。肉 心悸。汗泄烦躁。(阳虚卫疏)。周大寒土旺节候。乃里虚欲暴中之象。议用封固护阳为主。无暇论及痰饮他歧
人参 黄 附子 熟术
内风暗动。某阳明脉络空虚。右肩胛及指麻木。(胃虚表疏) 玉屏风散加当归天麻童桑
独阴无阳。平昔操持。有劳无逸。当夏四月。阳气大泄主令。忽然右肢麻木。俞(氏)寡居一十四载
如堕不举。汗出麻冷。心中卒痛。大便不通。诊脉小弱。岂是外感。非其所宜。而呵欠不已。病象似乎痱中。攻风劫痰之治。(卫虚络痹)。而宣通脉络佐之。大旨以固卫阳为主。其因在乎意伤忧愁则肢废也
桂枝 附子 生黄 炒远志 片姜黄 羌活
麻木一年。老年力衰。忌投风药。(气虚)。乃虚风内动。入春口眼歪邪。当时令之发泄。宜以固卫益气。唐(六六)男子右属气虚
若短缩牵挛。皆属阳明气虚。则以逐邪为急。当用人参为首药。有肢体缓纵不收者。而附子黄 炙草之类佐之。人参 黄 白术 炙草 广皮 归身 天麻 煨姜 南枣凡中风症
面热。风胜为肿。热久为燥。喉舌干涸。心中填塞。胃受冲侮。有年久延。颇虑痱中。不饥不纳矣。厥阴阳气易逆。无非阳化内风。(风阳燥热)。胡(五六)阳明脉络已空
羚羊角 连翘 丹皮 黑山栀 青菊叶 元参花粉 天麻
眩晕汗出。沉痼之症。循理按法。尚难速效。纷纷乱药。焉望向安。此竟夜不寐。阳气有升无降。内风无时不动。(胃虚阳升)。议用固阳明一法。张(五七)痱中经年。属卫阳不肯交于营阴矣
桂枝木 生黄 川熟附 炒远志 龙骨 牡蛎 姜 枣
皆痿象也。加以愁烦。则厥阴风动。意伤忧愁则肢废。缘高年阳明脉虚。刘(七三)神伤思虑则肉脱
木横土衰。培中可效。若穷治风痰。便是劫烁则谬
黄 于术 桑寄生 天麻 白蒺藜 当归 枸杞 菊花汁 加蜜丸
内风掀越。中阳已虚。神惫欲寐。脉左大右濡。宗王先生议。第五日已更衣。(肝胃同治)。包老年隆冬暴中。乃阴阳失交本病。阳明厥阴主治法以候裁
人参 茯苓 白蒺藜 炒半夏 炒杞子 甘菊
内风动。某阳明虚。右肢麻痹。痰多眩晕
天麻 钩藤 半夏 茯苓 广皮
舌肿喉痹。麻木厥昏。沈风中廉泉。内风亦令阻窍。上则语言难出。考古人吕元膺。勿令壅塞致危也。下则二便皆不通调。每用芳香宣窍解毒。(胞络热邪阻窍)至宝丹四丸匀四服
肌肉充盈。中病二年。直走肠胃。乃心胞络间。(至宝丹)。犹然舌强言謇。久积之热弥漫。以致机窍不灵。医药之治痰治火。是以久进多投无效。葛(三八)年未四旬。病成反聚于清空之络。平昔酒肉助热动风为病。舌浓边紫而纳食便溺仍好
口 舌歪。声音不出。蔽其清阳。程脉濡无热。乃任脉为病。厥后右肢偏痿。加以寒滞汤药。仍能攻风祛痰。若曰风中廉泉。致清气无由展舒。(风湿中脾络)。与太阴脾络有间矣。此阴风湿晦中于脾络。法宗古人星附六君子汤益气
人参 茯苓 新会皮 香附汁 南星(姜汁炒) 竹节白附子(姜汁炒)
血中必热。病剧废食。然须柔剂。不致伤血。艾灸反助络热。清凉固是正治。且有熄风功能。(艾灸络热)。吕(五九)阳邪袭经络而为偏痱
犀角 羚角 生地 元参 连翘 橘红 胆星 石菖蒲
(脱)。寒战汗泄。真气欲绝。杨中后不复。交至节四日。遂神昏不醒。有暴脱之虑。是阴阳失于交恋。拟进回阳摄阴法
人参 干姜 淡附子 五味 猪胆汁
又人参(三钱) 附子(三钱)
又人参 附子 五味 龙骨 牡蛎
脉虚数。病在左躯。肾虚液少。肝风内动。为病偏枯。非外来之邪。龚(五七)厥症。(肾阴虚肝风动)
制首乌 生地 杞子 茯神 明天麻 菊花 川斛
舌强肢麻。中络之象。复以清上。当通补下焦。徐(四一)水亏风动
熟地 淡苁蓉 杞子 牛膝 五味 远志 羚羊角 茯苓 麦冬 菖蒲 蜜丸
舌边赤。丁大寒节。真气少藏。以致痱中。中有苔滞。益肾凉肝。治本为法。阳挟内风旋动。忌投攻风劫痰
生地 元参 麦冬 川斛 远志 石菖蒲 蔗浆
肾阴弱。肝阳炽。眩晕耳聋。肛痔下垂。收纳无权。虚风蒙窍。质浓填阴。可免仆中。此未老欲衰。行走气促无力。乃上实下虚之象。虎潜去锁阳知母。曾(五二)脉弦动。甘味熄风节劳戒饮。加大肉苁蓉炼蜜丸
遂至痱中。百余日来。诸患稍和。乃虚象也。张脉细小带弦。冬季藏纳少固。多言似少相续。以致机窍少宣。惟语言欲出忽謇。此皆肾脉不营舌络。早用地黄饮子煎法以治下。晚用星附六君子以益虚宣窍
上午服。乘袭胃土。胃主肌肉。脉络应肢。绕出环口。肢节如痿。少佐微酸。最合经旨。寒暄保摄。上盛则下虚。故足膝无力。故唇舌麻木。春夏阳升之候。肝木内风壮火。固为中厥之萌。都以苦降辛泄。折其上腾之威。乃暂药权衡也。至于颐养工夫。兼因平昔怒劳忧思。肝胆内风鼓动盘旋。观河间内火召风之论。尤当加意于药饵之先。某(妪)今年风木司天。以致五志气火交并于上。使清空诸窍毋使浊痰壮火蒙蔽
金石斛(三钱) 化橘红(五分) 白蒺藜(二钱) 真北秦皮(一钱) 草决明(二钱)冬桑叶(一钱) 嫩钩藤(一钱) 生白芍(一钱)
虽曰治标。高年本病。预宜持护。自来中厥。补益下虚本病。是诸症亦觉小愈。思夏至一阴来复。最防于暴寒骤加。正合岁气节候而设。议得摄纳肝肾真气。又前议苦辛酸降一法。致身中阴阳两不接续耳。肝风胃阳已折其上引之威
九制熟地(先用水煮半日徐加醇酒砂仁再煮一日晒干再蒸如法九次干者炒存性八两) 肉苁蓉(用大而黑色者去甲切片盛竹篮内放长流水中浸七日晒干以极淡为度四两) 生虎膝骨(另捣碎研二两)淮牛膝(盐水蒸三两) 制首乌(四两烘) 川萆 (盐水炒二两) 川石斛(八两熬膏)赤白茯苓(四两) 柏子霜(二两)
煎浓汁法丸。上药照方制末。每早百滚水服三钱。另用小黑 豆皮八两
兼制亢阳。火动风生。从外台茯苓饮意。议晚上用健中运痰
人参(二两) 熟半夏(二两) 茯苓(四两生) 广皮肉(二两) 川连(姜汁炒一两)枳实(麸炒二两) 明天麻(二两煨) 钩藤(三两) 白蒺藜(鸡子黄拌煮洗净炒去刺三两) 地栗粉(二两)
法丸。姜汁十匙。上末用竹沥一杯。食远开水服三钱
舌糜。燥气加临。先伤于上。厥阴绕咽。少阴循喉。往常口燥。又近交秋令。然下焦久虚。其本病再议。是为肺燥之咳。暂以清润上焦。是下虚阴火泛越。先治时病燥气化火
白扁豆(勿研三钱) 玉竹(三钱) 白沙参(二钱) 麦冬(去心三钱) 甜杏仁(去皮尖勿研二钱)象贝母(去心勿研二钱) 冬桑叶(一钱) 卷心竹叶(一钱)
清汤煎。洗白糯米七合
又暂服煎方
北沙参(三钱) 生白扁豆(二钱) 麦冬(三钱) 干百合(一钱半) 白茯神(一钱半) 甜杏仁(去皮尖一钱半)
清窍为蒙。又痰火上实。于暮夜兼进清上方法
麦冬(八两) 天冬(四两) 苡米(八两) 柿霜(四两) 长条白沙参(八两) 生白扁豆皮(八两) 甜梨汁(二 ) 甘蔗浆(二斤)
水熬膏。真柿霜收。每服五钱。开水送下
不致中厥。又夏热秋燥。以清上实下。则风熄液润。阳津阴液更伤。口齿咽喉受病。者属阴火上乘。气热失降使然。其深秋初冬调理大旨。至冬至一阳初复再议。进手太阴清燥甘凉方法甚安
燕窝菜(洗净另熬膏一斤) 甜梨(去皮核绢袋绞汁熬膏二十个) 人参(另熬收三两) 九制熟地(水煮四两)天冬(去心蒸二两) 麦冬(去心四两) 黄 皮(生用四两) 炙黑甘草(二两) 五味(二两蒸) 云茯神(三两蒸)
独得动数。心中热炽。难以鸣状。又左关尺脉。而厥阴之阳。为喉燥多咳。麻木偏着右肢。挟内风以纠扰。真气不主藏聚。虚假之热上泛。冬至后早服方。从丹溪虎潜法。多语则舌音不清。此阳明脉中空乏。则下无力以行动。即下虚者上必实意
九制熟地(照前法制八两) 肉苁蓉(照前制四两) 天冬(去心蒸烘四两) 当归(炒焦二两) 生白芍(三两)川斛(熬膏八两) 黄柏(盐水炒二两) 淮牛膝(盐水蒸三两)
上为末。服五钱。滚水送。溶入蜜捣丸。另用虎骨胶三两
今春三月。阳气正升。肝为风脏。风亦属阳。卦变为巽。两阳相合。其势方张。肝木主乎气候。内风挟阳动旋。独甚于四肢者。又太太诸恙向安。风淫末疾之谓也。脂液暗耗而麻痹不已
经云。风淫于内。治以甘寒。火灼有形之痰。夫痰壅无形之火。甘寒生津痰火风兼治矣
天冬(四两) 麦冬(八两) 长白沙参(八两) 明天麻(四两煨) 白蒺藜(照前制四两) 甜梨汁(一斤)芦根汁(流水者可用八两) 青蔗浆(一斤) 鲜竹沥(八两) 柿霜(四两)
后加柿霜收。百滚水调服。配入四汁同熬成膏。每日下午食远服五钱。先将二冬沙参天麻白蒺藜加泉水煎汁滤过
君相火亢。水涸液亏。不助上热。又下虚上实。此方滋液救焚。使补力直行下焦。多有暴怒跌仆之虞。议铁瓮申先生琼玉膏方
绵纸滤清。或圆铅球。放罐在上。至三日后。入后项药。另置一铅罐。一日顷取出。盛前药封坚固。中做井字木架。连器浸冷水中。用铁锅满盛清水。桑柴火煮三昼夜。频添水不可住火。随和入生白沙蜜一斤。鲜生地水洗净捣自然汁二斤
人参(蒸烘研细末六两) 白茯苓(蒸研粉十六两) 真秋石(银罐内 候冷研一两)
如干豆沙样。三味拌入前膏。扎好勿令泄气。收贮小口瓷瓶内。每早百滚水调服五六钱
左目流泪。足痿无力。不能行走。舌生红刺。微咳有痰。热耗津液。右手和平略虚。问得春夏平安。交秋后有头晕。热则真气泄越。虚则内风再旋。经言痿生大热。风阳升于上也。又 立冬后三日。上则下焦无气矣。诊得左脉小弦动数。而舌刺咳嗽流泪者。此皆今年天气大热已久
而清上安下。故补肝肾以摄纳肾气为要。其在甘凉不伤脾胃者宜之
制首乌(四两) 杞子(炒一两半) 天冬(去心二两) 茺蔚子(蒸二两) 黄甘菊(一两半) 黑 豆皮(二两) 茯苓(蒸二两) 川石斛(熬膏八两) 虎骨胶(二两水溶)
虎骨胶捣丸。早上滚水服三四钱。上末以川斛膏同溶化
津液日损。舌刺咳嗽。又久热风动。老年纳谷为宝。议以甘药养其胃阴
生扁豆(四两) 麦冬(四两) 北沙参(三两) 天花粉(二两) 甘蔗浆(十二两) 柿霜(二两)白花百合(四两)
熬膏。晚上服。加饴糖两许。每服时滚水调服三四钱
阴不上承。镇补之中。以脏液虚。又液燥下亏。阳挟内风上引。舌络强则言謇。微逗通阳为法。不受纯温药耳。凡此皆肝肾脏阴本虚。气不注脉则肢痿乏力步趋
水制熟地(四两) 阿胶(二两) 女贞实(二两) 豆皮(二两) 淡肉苁蓉(一两) 茯神(二两)旱莲草(二两) 川石斛(三两)
用精羯羊肉胶为丸。早上滚水服四五钱
又暂服煎方
生地 沙参 茺蔚子 黑 豆皮 川斛 牛膝
又晚服丸方
九蒸桑叶(八两) 三角胡麻(四两) 九制首乌(三两) 白茯神(三两) 人参(二两)炙甘草(一两) 酸枣仁(二两炒) 苡仁(二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百滚水下。桂圆肉三两煎汤法丸
更多开泄。过大暑可免。以暑湿大热。见病都属肝胃。以厥阴为风脏。势必暴来厥中。然此本虚标实。气火升腾所致。少佐微辛为治。又今年天符岁会。上半年阳气大泄。而阳明为盛阳耳。阴阳不肯相根据。致元气不为相接耳。经旨以苦寒咸润酸泄。议进补阳明泄厥阴法
人参(一钱) 生牡蛎(五钱) 生白芍(二钱) 乌梅肉(四分) 川黄连(盐水炒六分) 熟半夏(醋炒清水漂洗一钱)
上午服。(丸方) 人参(二两) 茯苓(三两生) 盐水炒黄连(五钱) 半夏(醋炒水洗净一两半)盐水炒广皮(二两) 枳实(麸炒一两半) 白蒺藜(鸡子黄制一两半) 生白芍(一两半) 乌梅肉(蒸一两)
为末。竹沥法丸。百滚汤下。早上服三钱
和胃通隧。入秋凉爽。木少水涵。熏灼胃脘。逆冲为呕。舌络被熏。消渴便阻。缘有年下亏。则绛赤如火。相火内风旋转。又夏月进酸苦泄热。为阳明厥阴治甚安。天人渐有收肃下降之理
犹剩事耳。当加慎静养为宜。凡此仍属中厥根萌
生鸡子黄(一枚) 阿胶(一钱半) 生白芍(三钱) 生地(三钱) 天冬(去心一钱) 川连(一分生)
上午服
理心之用。又心火亢上。先以补心汤。皆为营液内耗
人参(同煎一钱) 川连(水炒六分) 犀角(二钱镑) 元参(二钱) 鲜生地(五钱) 丹参(一钱)卷心竹叶(二钱)
脉左颇和。仍兼和阳。又苦味和阳。但心悸少寐。已见营气衰微。益心气以通肝络。仿金匮酸枣仁汤方
酸枣仁(炒黑勿研五钱) 茯神(三钱) 知母(一钱) 川芎(一分) 人参(六分同煎) 天冬(去心一钱)
有年。右弦缓。戒酒肉。陈脉左数。形盛气衰。冬春之交。内风日炽。舌歪言謇。此属中络。调理百日。可望向愈。真 不相维续。左肢麻木不仁。(痰火阻络)
羚羊角 陈胆星 丹皮 橘红 连翘心 石菖蒲 钩藤 川斛
又羚羊角 元参 连翘 花粉 川贝母 橘红 竹沥
又丹溪云。麻为气虚。有年偏枯。右属气虚。未必尽然。诊左脉濡涩。是气血皆虚。木是湿痰败血。方书每称左属血虚
人参 半夏 广皮 茯苓 归身 白芍 炙草 桑枝
大便不爽。痰出甚艰。又经络为痰阻。昨日跌仆气乱。转方以宣经隧
炒半夏 石菖蒲 广橘红 茯苓 胆星 枳实 竹沥 姜汁
眩晕跌仆。左肢偏痿。舌络不和。呼吸不爽。痰火上蒙。根本下衰。先宜清上痰火。叶初春肝风内动
羚羊角 茯苓 橘红 桂枝 半夏 郁金 竹沥 姜汁
痰火气阻。呼吸不利。加白蒺藜钩藤。又风热烁筋骨为痛。照前方去郁金竹沥姜汁
又炒半夏 茯苓 钩藤 橘红 金石斛 石菖蒲 竹沥 姜汁
又人参 半夏 枳实 茯苓 橘红 蒺藜 竹沥 姜汁
风懿。风痹。瘫痪。其论症。其论治。痰生热。热生风。养血润燥。亦由内虚。南少北多。不必赘论。东垣立论。则邪凑之。由湿生痰。故主乎湿。类者伪也。近代以来。虚症实治。肝为风脏。水不涵木。木少滋荣。内风时起。濡养营络。补阴潜阳。中土受戕。卫疏汗泄。饮食变痰。痰火阻窍。神识不清。法虽未备。耳聋目瞀。口开眼合。撒手遗尿。失音鼾睡。必佐阴药。半身不遂。口眼 邪。舌强言謇。二便不爽。气充血盈。脉络通利。至于风痱。理亦相同。分类叙述。余门仿此。故真中之病。其真中之方。前人已大备。其类中之症。动火而卒中。因元气不足。是因乎气虚。以祛风豁痰。因精血衰耗。故肝阳偏亢。如不寐不食。或风阳上僭。此本实先拨。与暴脱无异。乃纯虚症也。恐纯刚难受。以挽回万一。若肢体拘挛。此本体先虚。则病可痊愈。(华岫云)。风为百病之长。则有真中类中。则有攻风劫痰。补气培元之治。北方风气刚劲。南方风气柔和。则河间立论云。皆因热甚生火。而丹溪则又云。东南气温多湿。医者不分真伪。治以滋液熄风。 若阴阳并损。更有风木过动。不能御其所胜。至于审症之法。阴阳枢纽不交。并非外中之风。继则益气养血。佐以消痰清火。宣通经隧之药。乃风门之兼症。案中种种治法。不过略举大纲。以便后人观览。今叶氏发明内风。无阴则阳无以化。或辛凉清上痰火。有身体缓纵不收。风阳夹痰火壅塞。余未能尽宣其理。盖真中虽风从外来。而邪得以乘虚而入。因烦劳则五志过极。不啻如枘凿之殊矣。乃身中阳气之变动。以致营卫脉络失和。治法急则先用开关。中经络血脉脏腑之分。令人僵仆卒倒如风状。故以温柔濡润之通补。则有至宝丹芳香宣窍。实足以补前人之未及。三者皆辨明类中之由也。每用羌防星半乌附细辛。故医书咸以中风列于首门。如虎潜固本复脉之类是也。如地黄饮子还少丹之类是也。故先生急用大剂参附以回阳。治以六君玉屏风茯苓饮酸枣仁汤之属
有类中风。轻者不起。重者立毙。问所从来。曰本之叶先生。此乃治肾虚痱症。皆以辛凉甘寒为本。自内经以及唐宋名家。而佐以驱风益血之药。徐评 凡风淫所胜之病。至河间有地黄饮子之法。乃近日诸医遇中风之症。并非以此方治中风之急症。总以人参附桂为开手第一方
及阅此书。心思灵变。分毫不背。当病甚时。无不中度。事事相反。此翁有知。能无痛恨。与前人所论。用以培元养气。盗取其余论者。对此书能无愧死。乃知此翁学有渊源。必于驱风之药同用。乃今之窃附其门墙。其人参亦于病势已退后。其分两亦不过几分至钱。余始亦信其说果从叶氏出。而以此等邪说诬此翁以害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