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中医书籍中药书籍中医药方中成药品中草药材中药知识疾病知识疾病大全学习笔记中医中药网
医药论

最详子和。艾灸蒸脐。原得小安。能治气实。参术升补。壮岁至老。病根不辍。下焦日衰。体症颇合。某七疝治法。而坠气仍然。故疏泄诸方。按法调理不愈。七味导引纳肾。益气升举脾阳。内经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同为奇经主之。仅治中虚下陷。可知升阳一法。衰年仅可撑持。勿使病加可矣。(督任阳虚)。其旨辛香以泄肝。得气疏泄而病缓矣。与元海奇经中病无补

生鹿茸(三钱) 鹿角霜(一钱) 当归(二钱) 生菟丝子(五钱) 沙蒺藜(一钱) 川桂枝尖(五分)

饥时服

温里已效。脐旁动气。少腹结疝。睾丸偏坠。浊阴聚络。皆阳气不自复。不宜急于育子。朱(二一) 劳伤。(浊阴凝聚肝络)

当归 舶茴香 淡苁蓉 枸杞子 安息香 茯苓

孙疝坠于右。此寒主收引。筋缩连小腹痛。议进温通厥阴之络

川楝子(二两) 穿山甲(二两炙) 炮黑川乌(五钱去皮) 炒黑小茴香(一两) 橘核(二两炒) 乳香(五钱)

饥时服二钱五分。用老韭白根汁泛丸

形象横梗。以及阴囊。明脐下少腹。发必痛绕胁腰。议以苦辛加左金。佐通经脉之凝涩。此乃厥阴肝气不宣

川连 吴萸 穿山甲 青木香 金铃子 延胡 青橘叶汤丸

络虚气聚。少腹滞胀。小效加食。形质瘦怯。不可纯攻。加牡蛎橘叶。合咸苦辛胜法。述饥则胁腹鸣盛。而浊气下泄颇安。郁(十七) 肝病。前用河间金铃子散。乃络虚不足中之有余

桃仁 当归梢 炒小茴 橘核 郁李仁 南山楂 葱白汁丸

百日久恙。血络必伤。古人治疝。必用辛香。宜缓商矣。少腹坚聚有形。助燥气胜之品。是闭塞不通之象。谢(五七) 七疝皆肝

归须 杜牛膝根 小茴香 川楝子 穿山甲 柏子仁

左涩。林脉右弦。呕吐黄浊。当脐痛连少腹。已属凝聚有形。大便欲解不通。若患处漉漉有声

痛势稍减。其痛更加。辛香流气。此属肝气疝瘕。惟卧着体不转移。所称通则不痛耳

痛甚于下。浊结有形。非辛香无以入络。以子和方合奉议意。非秽浊无以直走至阴之域。炒桃仁 炒橘核 金铃子 炒延胡 韭白汁 两头尖 小茴 青皮此通泄厥阴气血方也

浮肿囊大。溲溺甚少。食蟹咸寒沉坠。至晚肿胀愈加。显然阳微浊聚。寒战后热属厥阴。治从气分开泄冷湿。施(四八) 立冬前一日

粗桂枝 吴萸 川楝子 茯苓 生牡蛎 泽泻磨青皮汁十匙

阴囊茎肿。膀胱之气不利。(膀胱寒湿凝滞)。唐(三六) 寒湿已入太阳之里

五苓散加独活汉防己

怒劳致伤。(筋疝)。某肝风筋疝。宜通补熄风

苁蓉 补骨脂 归须 小茴 韭子 茯苓胡桃肉 青盐 羊内肾蒸熟和丸

须察八脉。以推病情。朱动气疝瘕。是下焦损伤。绕脐汨汨有声。男子精气不充。温补勿过刚燥。(奇脉阳虚)

淡苁蓉 归身 炒枸杞 小茴 炒沙苑 茯苓 红枣肉

青筋外突。议子和法。乃肝疝之症。夏季忽起腹胀。胀甚延及肾囊。汪自云郁怒不已。医以快气疏滞汤药。其胀竟入小腹下坠。(郁怒肝疝肿胀)

归须 橘核 青木香 青皮 小茴 黑山栀 青葱管

肝木内震。胁中少腹。情怀忧郁。永不能痊。气凝聚为胀。以内起情志。皆肝脉游行之所。聚久结形为瘕疝。不专草木微功耳。周(三六) 久久劳怒

炒小茴 黑山栀 川楝子 延胡 青木香 青皮 生香附 橘核

涌吐。食不化。下有宿疝。以肝浊攻胃。述少腹厥气上冲。吴(六十) 味酸

经云。食出完谷。是无阳也。(肝疝犯胃)

生炮黑附子 生淡干姜 猪胆汁 吴萸 川楝子

按之坚。吐酸 胀。内应乎肝。肝逆犯胃。述病从怒劳而得。凡过饥必冲突至脘。吴(二四) 疝结少腹

饥则胃弱肝乘上嗳下泄气则减

肉桂 真橘核 青木香 小茴 穿山甲 粗桂枝 李根白皮

亦属厥阴。盖阳明衰。厥邪来乘。凝寒自罢。项寒胜疝坠。须胃阳复辟

人参(一钱半) 炮乌头(一钱) 淡干姜(一钱) 吴萸(泡淡一钱) 茯苓(三钱)

胃翻涌逆。朱七疝在肝。致吐蛔呕涎。内经谓冲脉为病。但冲脉隶于阳明。肝木必乘克胃土

汤饮不入。呃忒不止。肝体本刚。相火内寄。以刚济刚。欲泄其浊。皆逆乱无已。为脏厥危 矣。一派热燥药饵。竟有缺折之虞。拟用朱南阳法

韭白根 两头尖 金铃子 延胡 归须 肉桂心

肢冷潮热。议泄厥阴。以安阳明。毛疝发已过。其纳食减半。浊阴内迫犯胃。无发汗攻表之理

人参 炒黑川椒 附子 茯苓 川楝子 胡芦巴

热痛。肝失疏泄。反佐辛热。詹老年久疝。议柔苦制热。因嗔怒而肿大。温补升阳固谬。以开血中郁痹。用东垣滋肾丸。此龙胆苦坚不应。(久疝湿热郁)。火腑湿热蕴结不通。盖肝性主刚湿闭反从燥化

惜哉。子和法中。久则囊肿形坚。下焦血多气少。原有虎潜诸论。后医弃置不用。戴(五二) 湿热下注

龙胆草 黄柏 芦荟 山栀 知母 海金沙 猪苓 泽泻 细辛

宜乎辛泄。但形体参脉。二便不为通爽。先以通太阳方。是湿热内蕴阻塞。陈(三五) 疝多肝病

寒水石 海金沙 猪苓 泽泻 通草 木香汁

大便闭阻。小溲短涩。舌白渴饮。不能纳谷。无对症方药。倪疝瘕结聚少腹。姑与滋肾丸尝服

千粒分十服

痰多。十年来。面赤亮。食腥腻。寒热劳形。一股气坠。直走少腹。更令病加。缓攻为宜。则右胸胁中。此湿热久壅隧中。凡大小便用力皆然。许(三六) 久有疝症

十服。间日服。控涎丹四分

痰多。又脉沉。手骱赤疮。宿疝在下。右胁气坠少腹。想久聚湿热沉痼。前议控涎丹逐痹未应

匀二服。间日一进。竟通腑聚。然后再议。非皮膜经脉之壅。用浚川丸四十粒

粘痰既下。行走劳动。又通腑宣壅。其疝仍聚于右。久病急攻无效。且盛于寒天冬月。卧安必有声自消。必有形直坠阴囊。议辛甘化风方法。古人以疝为肝病什居八九

当归 鹿角 桂枝 肉桂 小茴 川芎 炙草 茯苓 生姜 羊肉胶丸

绕乎阴器。操持谋虑。都主伤肝。一气结聚。病名曰疝。疝分有七。暴疝多寒。久疝多热。泄气痛缓。夫厥阴之脉。渐踞少腹之左。变幻形象而痛。宣通可以却病。张(五九) 痛自肾囊

气热湿郁。概可知矣。只因下焦乃深远之乡

川连 小茴 黑山栀 橘核 川楝子 青木香 郁李仁 冬葵子

陈脉沉弦。舌灰边白。腰跨气痛。此湿热为病。肾囊睾丸肿大。乱吃发散消导。湿热下坠为疝

治当分消

萆黄柏 山栀 茯苓 丹皮 防己 猪苓 泽泻

未尝不通。服之五日。遍身疼痛。都是阳伤。思走泄气胜。 附汤主之。下午四肢浮肿。(疏泄伤卫阳)。肌肤渐见高突块瘰。陈(二二) 辛香流气以治疝

生黄 (一两) 附子(二钱)

少腹痛渐硬。邪攻肝经络脉。乃结疝瘕之象。气串绕阴器筋痛。朱(二五) 厥阴三疟久延

病久。虽少壮。不可专于泄气。温肾宣肝为急。(疝兼疟母)

淡苁蓉 归身 枸杞子 炒黑小茴 穿山甲 全蝎

七疝。沉痼宿 。药不能效。结聚络脉。下坠为甚。夫疟邪既久。药难入络耳。议有情温通。邪与气血两凝。疟不离乎肝胆。疝不外乎肝病。子和分剖大着。虚质不可专以辛香。陆(三九) 疟母十年

以培生气

暖酒送。每服二钱。滤酒汁和丸。鹿茸 大茴香 穿山甲 当归 水安息香 炮黑川乌 全蝎用黑大豆炒赤淋酒一杯

经云。又曰。发寒热。任脉为病。脾传之肾。又督脉生病。病名曰疝瘕。其传为 疝。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又曰三阳为病。令人卒疝暴痛。又经脉等篇云。不得前后为冲疝。从少腹上冲心而痛。足阳明之筋病 疝。此素问言诸经之疝也。又曰邪客于足厥阴之络

腹筋急。阴器纽痛。阴器不用。不离乎肝。惟仲景先生。其所出三方。故疝病之本。又不越乎寒。足太阴之筋病。下引脐两胁痛。立法可谓大备。独以寒疝为名。亦以温散祛寒。调营补虚为主。足厥阴之经筋病。其主治各有专方。终非可训之定法。其金铃虎潜诸法。并不杂入气分之药。可谓发前人所未发。此灵枢言诸经之疝也。然其中不无错杂之处。谓肝得疏泄而病愈矣。而子和治法又以辛香流气为主。后人因有筋水狐 气血寒七疝之名

为至阴之脏。足太阳之脉。属肾络膀胱。为寒水之经。以肝脉络于阴器。故仲景所云寒疝

腹满。绕脐痛。手足不仁。脉弦而紧。无复界限。温暖下元。而不伤阴。佐以生姜。子和所云。腹中痛逆冷。恶寒不欲食。及胁痛里急。其乌头二方。虚实在所不论。疝不离乎肝者。其当归羊肉一方。随血肉有情之品。是固本不治标也。是内外皆寒气作主。专以破邪治标为急。是急则治标之义也。专以补虚散寒为主。引入下焦温散 寒。故以当归羊肉辛甘重浊

或茎中作痛。或牵引睾丸。其金铃散一法。或痛而里急筋缩。或少腹攻冲作痛。或号笑忿怒而致。以泄肝散逆为主。以肝主疏泄故也。其所取虎潜一法。以柔缓导引为主。以疝病有阴囊肿胀。此皆肝经脉络之现症。元胡和一身上下诸痛。故以川楝导膀胱小肠之热

壮筋骨。当归补肝。久疝多热。反佐辛热。太阳之里。用控涎丹。浚川丸等。诸法备矣。兹不具赘。其胀结有形。痛甚于下者。用柔苦制热。其寒湿下坠。五苓散加减。其湿热久聚。(邹滋九)。佐以地黄补肾。芍药通肝调营。又更有进焉者。为疝病之大纲。其余随症施治。如气坠下结者。膀胱之气不和。逐痹通腑分消。可谓曲尽病情。究非王道之品。其旨以暴疝多寒。二便不为通利者。通太阳膀胱为主。气坠少腹阴囊者。兼通补熄风为主。羊肉龟板补髓填精。使以陈皮利气疏肝。及观先生治疝之法。以开血中郁痹为主。兼辛甘化风法为主。如下焦阴阳两虚煮。而先生于治疝之法。仲景又有狐疝一方。故方中用虎骨熄肝风。是治肝而顾及于肾也。以鹿茸鹿角升阳为主。宗丹溪通阳泄浊为治。用有情温通以培生气。其火腑湿热郁结不通者

尚未有治法。徐评治疝之法。大段亦不外此。惟 疝血疝诸大症。想当时未及遇此等大症也

<<临证指南医案>>•叶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