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中医书籍中药书籍中医药方中成药品中草药材中药知识疾病知识疾病大全学习笔记中医中药网
医药论

异痘

吉。危。不治。为顺。为逆。不治。不治。可治。不治。最佳。不救矣。曰贼痘。曰痘母。六日死。不可不辨。诸痘壮起。诸痘不起。诸痘壮起。肾经旺也。诸痘壮起。为肾败也。肝肾毒盛。宜急救之。诸痘俱好。面部俱稀。为 门疔。初起可救。此脾胃虚。加姜服之。不在此例。比众独大。按之虚软。肌肉结硬。急须挑破。平塌色白。俗名蛇皮。此为药患。急扶表里。四边特起。明亮坚硬。浆板不化。令儿卧上。初出血点。其色红紫。而浆肥满。刺泡血红。血黑不治。痂干而赤。脓水漏出。堆聚干结。痘发浆泡。切忌损破。破则不治。爬出有血。本为恶候。或形如痣。或如煤炭。以上诸证。竭力图成。周身俱无。此为报痘。以火照之。其痘齐出。似吉而凶者。如诸痘不起。 诸痘不起。遍身俱起灌。此肾脏有权。 面部俱稀。毒聚于胃也。五六日不治。名锁项托颐。 初见标时。如打伤痕者。 痘标既完。而头面无者。五日后不治。若遍身稀者。中有一大者。此血凝毒盛。 头面无空。 初标红润。 痘虽肥满。 痘中有凹。形加石臼者。 痘疮生虫。皆湿热所化。毒流皮肤也。以柳叶铺下。 血泡协热。 痘本稀少。四五日起发。六七日收靥。九日而痂落。故随出随痂。不及作脓也。 疮虽起发。攒簇如粟米。 疮头有孔。或清水自破。 痘已出齐。如微微高起。然形状多端。宜随证解救。或如牵牛子。或青紫成块。宜化毒凉血。热甚加黄连。黑而软大者。气弱毒盛也。或口唇上下。惟左耳下外面。定作唇裂齿干。或灰白不起者。 痘遍身俱陷。补托灌浆即愈。若喉颈太多者。迟则毒结咽喉。胸上脐下俱有。中间一截无者。七日之外难矣。手足胸背俱多。曲池生痈而死。虽冬月亦有之。预收干者为末。香油调敷亦效。遍身如点朱者。四畔又出小痘。不待长养灌浆。必加搔痒而死。 痘发燎浆泡。 其形如豆壳。灰白全无血色。紫色不起不浆。酒酿调五七分。量人大小与之。初出便见黑点。皆为寒闭热毒。保元汤加紫草。远望如胭脂色。急宜托里解毒。而太阳独起者吉。而太阳不起者凶。地角独伏陷干枯。惟尻骨饱满如珠。或两边有两粒者。 痘出遍身稀疏。气血不能上升也。 初出便如绿豆。两三日大如棋子。四五日出血而死。痘出数十粒成块。内服真人解毒汤。此干枯不能作浆。至十一二日必危。此气血充足毒少。水去干黑者不治。而人中平满唇翻。腹胀气急者不治。浆臭后犹或可治。 黑痘多属血热。或可十全一二也。 近看如水蓼花。夫痘有似凶而吉者。有两三粒不起灌者。痘出遍身斑斑成片。其痘根顶全无血色。至四五日忽变伏陷。则虫自死无柳叶时。擦破血出无脓不治。如常起胀灌浆收靥。而天庭晓星起灌者吉。而天庭晓星不起者凶。外用绵胭脂煮热熨之。熨之肉不柔和者不治。若得发臭而不剥裂者。而内实干无血水者死。用人牙烧灰、猪尾血。清水不能成浆者不治。不知者以为本痘稀少。而耳边方圆寸许独起者。而耳边方圆寸许不起者。 凡头面四肢密者为险。若得地角有数粒如珠者。而鼻梁左右密如蚕种者。而口角有黑痘一粒独大。惟项下稠密一片至颐者。如浮萍贴于肉上者不治。急以凉血解毒之剂救之。紫黑点子隐于皮肤间者。急用紫草茸三钱酒煎服。 先见标一二点于面部。红点隐隐藏于肌肉之内。否则颐下发痈毒而成不救。急以犀角地黄汤加白芍治之。荆、防、蝉蜕、紫草、黑参、木通、连翘辈救之。急用升麻、芎、归、甘、桔、防、芷、苏叶、前胡。急用参、 、归、芷、浓朴、紫草、木通、防风辈救之。急用山豆根、牛蒡子、黑参、木通、甘、桔、芎、归、生地、荆芥辈治之

<<张氏医通>>•张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