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纲】仲景曰。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玄府开。脉洪大。与汗后。不可急夺。使阴气胜。不可妄扰。伤风有汗。宜正发汗。转助热气。然治中暑。以阳气尚弱。冬不可汗者。以阳气伏藏。伤寒无汗者。或无汗而解。势甚者不拘。不加黄芩辈。便发斑黄也。一解表药耳。【目】朱肱曰。春不可大发汗。于时天寒初解。营卫腠理俱缓。不论伤寒中风。以轻药解利之。或得少汗而解。夏月有麻桂症。白虎汤虽可用。只与柴胡桂枝汤。此夏月天气大热。只与桂枝麻黄合半汤。可用小柴胡汤之类治之。但不可用麻黄桂枝热性药。须麻黄桂枝汤加黄芩、石膏、知母、升麻也
或患热病。以白虎性寒。况夏月阴气在内。气虚人妄投白虎。往往有成结胸者。白虎未能驱逐表解
桂枝汤。坏病者。风温者。葳蕤汤。湿温者。虚烦者。竹叶汤。身不疼。头不疼。脉不紧。不可表也。不可表也。知犯何逆。临症治之。不可表也。不可表也。不可表也。不可表也。然不恶寒。不可汗也。不可下也。故令郁冒也。苍术白虎汤。以诸虚烦热。与伤寒相似。故知非伤寒。故知里不实。非治伤寒药也。妇人经水适来。此为表里俱虚。表则郁冒不知人。其人当汗而衄血下血者
方治。不可汗也。有筑然动气者。详在动气本条。病患腹间左右上下。以此见古人慎用表药也
太阳症。非脉浮。张云岐曰。不可发汗。不可发汗。不可发汗。非头疼项强。非身热恶寒
不可与也。当须识此。勿令误也。【纲】仲景曰。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
脉沉。汗家。无表症。不可汗。不可汗。尺脉迟。不可汗。脉微弱。虽恶寒。不可汗。不可汗。脉弦细。属少阳。不可汗。不可重汗。头项强痛。头痛而热。太阳少阳并病。或眩冒心下痞。【目】李中梓曰
不可发汗。汗出则痉。疮家身虽疼。【纲】仲景曰
故生疮。不可发汗。发汗则痉。表虚热聚。【目】汪昂曰。汗之则表愈虚。疮家虽伤寒身痛
淋家。尺脉迟。故变痉也。不可发汗。不可发汗。亡耗津液。不可发汗。反发其汗。衄家亡血家。发汗必便血。反增客热也。热愈甚而生风。脉沉迟为在里。以营弱血少故也。发汗则阴阳俱虚也
大便难。表虚里实。必谵语也。咽燥喉干。不可发汗。不可发汗。不可发汗。则津液越出。津液不足也。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肺肾虚寒也。汗出必胀满。下利虽有表症。发汗则四肢厥冷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汗者心之液。走津液而胃虚也。心亡血液故乱也
此里虚。脉浮数者。不可发汗。所以然者。尺中脉微。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使汗出愈。【纲】仲景曰。法当汗出而愈。若身重心悸者。当自汗出乃解
坏病。可汗者。诸失血。诸虚百损。疮疡淋沥。经水适至。吐沫咳嗽。脉迟微涩。若太早太过。有不可汗者。或厥而脉紧。脉症全在表也。咽干口燥咽痛。【目】闵芝庆曰。津液竭而变生焉
不宜汗。俱宜和解。若强发之。病微者难瘥。剧者言乱目眩而死
鳌按。身也。里者。心也。表里实。盖表者。表里字。只重在里。本条曰里虚。表字带言耳
亦须发汗。但曰尺脉微。则明言心液虚矣。若心悸由于水气者。即顶上身重心悸身心二字言。如何与悸由水气者同用汗法
脉浮紧者。不可发汗。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以营气不足。【纲】仲景曰。假令尺中迟者
血少故也
此与上条。而不可汗。亦不可汗。盖此二者。虽发其汗。【目】鳌按。一则营气虚。俱不能作汗。而一则心液虚。徒使正气益耗耳。单论脉法本当发汗者。然上以尺中微为里虚。此以尺中迟为营气不足
更下。更吐也。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纲】仲景曰。脉微而恶寒者
如论曰。太阳病。脉微弱。为无阳。沉为里。不可汗。尺中迟。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不可发汗。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不可发汗。汗亡津液。不可发汗。以亡阳故。脉有忌汗者。此阴阳俱虚。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少阴病脉微。切不可汗下。脉微而恶寒者。不可更汗吐下。尺脉弱而无力。【目】张介宾曰。必大便难而谵语。汗则寒栗不能自还
何也。不可汗。而仲景云。脉微弱者。不可发汗。邪不能解。夫汗即血。由于营也。故凡治伤寒。然欲去外邪。又非汗不可。夫脉弱非阳。而寒邪在表。此仲景之意。即发亦无汗。则愈发愈虚。而危亡立至。可见仲景大意。但见脉息微弱。及沉细无力者。既不可用寒凉。又不可用攻下。其汗最不易出。其邪最不易解。按以上忌汗诸脉。皆不可任意发汗。强主即可以逐寇。以元气不能托送。以荣气不足血少故。岂不尽露于言表乎。不知温中即所以散寒。且凡病外感而脉见微弱者。然则舍汗又将何法以治此表邪乎
营本乎气。由乎中也。脉既微弱。脉即营之外候。未有中气虚而营能盛者。未有营气虚而汗能达者
元气可知。元气愈虚。邪愈不解。则发散为宜。凡治表邪之法。如果邪实无汗。有汗而热不除。所以阳症最嫌阴脉也
则和解为宜。元虚而邪不能退
不见其内。脉之虚实。危立至矣。此逐邪三昧。万全之法也。若但见其外。凡发汗太过。则急培其根本。不论症之阴阳。不知元阳一败。以待其自解自汗。但知寒凉可以退热。但知发散可以解表
庶可保全。医不能察。不能饮食。或身寒而栗。或气脱昏沉。而发散太过。或误散无效。或屡散不已。或邪气虽去。一时将致亡阳。又有邪本不盛。但知表症宜解。竟至胃气大伤。皆过汗之戒也。惟煎独参汤饮之。遂被其害者有之。甚者或以四味回阳汤。或挟虚年衰感邪等症。渐至羸惫不振者有之
柯琴曰。阴阳俱虚。此太阴虚矣。是二阳虚矣。当调其阴阳。但恶寒而不恶热。脉微而无和缓之意
下后。发汗后。大热者。大热者。无汗而喘。若无汗而喘。【纲】仲景曰。不可更行桂枝汤。不可更行桂枝汤。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不同。用桂枝更汗。而不用麻黄。发而不得汗。寒解而热反甚。下后而微喘者。【目】李时珍曰。必其用麻黄汤后。与发汗解半日许复烦。此则内外皆热而不恶寒。仲景每于汗下后表不解者
喘不止。下咽即毙。其阳气重也。或下之而仍不汗。此汤使温解之方。转为凉散之剂也。若与桂枝加浓朴杏仁汤
酒客病。得汤则呕。【纲】仲景曰。不可与桂枝汤。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病虽中风。应与桂枝。酒客不喜甘。【目】危亦林曰。平日蓄有湿热也。以不喜甘而不与。正以善桂枝汤之用也。言外当知有葛根芩连之法
鳌按。凡遇酒客病。使人知所以用药。危氏补出葛根芩连之法。若魏伯乡柯韵伯辈俱宗之